由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CPrA)主办、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语言模因论高层论坛于2018年11月23-25日在肇庆学院成功举行。
开幕式由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家级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莫爱屏教授主持。肇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峥嵘同志,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自然教授,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新仁教授,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江晓红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肇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峥嵘同志致辞
名誉会长何自然教授致辞
陈新仁会长致辞
江晓红院长致辞
莫爱屏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邀请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知名模因论研究学者担任主旨发言人和主持人。一共有8场主旨发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语言模因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自然教授是本次大会的第一位主旨发言人,他发言的题目是“语言模因与公共话语”。何教授先对公共话语、仿拟、parody和语言模因的概念做了简单回顾,探讨了谐音仿拟模因及变异的类别,对谐音仿拟模因的动因与社会效果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讨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主持了本场发言。
何自然教授作报告
西北师范大学曹进教授作了“传播与语言模因”的报告。曹教授指出网络流行语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语言创新,其流行过程也是网民创新语言并使之扩散增殖的过程。从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模式出发,曹教授以罗杰斯的创新扩散为理论基础,以John Paul 的模因地图为分析方法,探究了作为模因的网络流行语的演绎渐进之途径。暨南大学廖开洪教授主持了本场发言。
曹进教授作报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汪磊教授作了“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观照”的报告。汪教授指出网络语言是现实语言的网络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多模态的特征。他从网络传播的特质、模因的路径呈现多元化、网络语言的多模态特征、网络语言模因母体复制与传播的不确定性四个方面探讨了网络语言的模因论关照。高岩教授主持了本场发言。
汪磊教授作报告
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作了“超语现象的语言模因学阐释”报告。陈教授详细介绍了超语现象的分类及其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从模因学的理论出发,对超语现象进行探究和阐释,为超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拓展了模因学的研究范围。期间,陈教授还邀请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博士生陈天成同学从模因论的角度为与会代表详细分析了skr的网络意义及流行机制。武汉大学马萧教授担任本场发言的主持人。
陈新仁教授(左)与陈天成同学(右)作报告
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作“模因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性问题”报告。卢教授从模因论的角度看Weinreich Uriel的一个发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和异域语言在能指和所指的匹配过程上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卢教授指出,模因论揭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元语音(元语言)功能的成立问题;二语学习者“身进而非心进”给对外汉语教师、教材、教法带来的三教等问题。郑州大学张巨文教授担任主持人。
卢德平教授作报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莫爱屏教授作了题为“模因论与文化进化研究”的报告。基于对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考,他探讨了模因概念、传播动力、传播条件、传播形态和传播结果以及模因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解释力。莫教授提出成功模因最终演变为社会表征和规范,不断强化的模因实质上是文化进化的关键因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魏在江教授担任主持人。
莫爱屏教授作报告
兰州大学樊林洲教授作“隐喻复制的模因机制”报告。樊教授从隐喻符合复制的生物学原理入手,论证了隐喻属于语言模因。围绕隐喻模因的复制机制,他重点论述了隐喻表征因果机制、隐喻基于相似性所形成的谱系、隐喻的适应性、神经元的复制依据、复制因子的信息功能等内容。暨南大学李捷副教授主持本场报告。
樊林洲教授作报告
福建师范大学谢朝群教授作“礼貌模因与道德秩序”报告。谢教授首先回顾了礼貌与模因的相关研究以及模因研究的新进展,重点论述了(不)礼貌的道德转向,网络互动中的(不)礼貌与道德秩序。江苏师范大学李明晶教授主持了本场发言。
谢朝群教授作报告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分组讨论环节,参会代表就模因理论与翻译、模因理论与外语教学、模因理论与社会用语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每个小组除了主持人以外,还安排了两位点评专家。
第一组:模因理论与翻译
第二组:模因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三组:模因理论与社会用语
之后,举行了闭幕式。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于增辉博士主持了闭幕式。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冉永平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冉教授先总结了大会发言、小组讨论等情况,之后对模因论的未来发展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冉教授的发言,灵活运用语言模因,幽默风趣。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本次论坛落下了帷幕。
冉永平教授闭幕式发言
全体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