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11月30日下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一平教授来到我校作讲座。讲座以“日汉翻译”为主题,在简述名家翻译理论后,通过语言和文化在实际生活应用中表现,提出“翻译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强调了语言实际中灵活翻译的重要性。此次讲座作为高级研修班的第一课,为接下来的“博雅大学堂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系列讲座拉开了序幕。
徐一平教授表达对翻译的见解
讲座伊始,徐一平首先阐述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及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翻译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语言翻译中语言的可译性及文化的不可译性的观点。他认为,语言的表层意思,皆为人们对这个世界事物的基本认识,所以具有“可译性”。而语言里承载着的文化韵味,却是一个民族于当地山河水土千百年的文化底蕴的累积,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及地方色彩,极有可能在其它文化找不到相对应的可替代的事物,从文化这一角度来看,语言翻译又具有“不可译性”。
随之,徐一平以日本文化中的古典短诗俳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为例子,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现了当地文化的原汁原味无法通过语言翻译来体现的不可译性。在此,他强调了翻译实践的必要性,建议大家在翻译时多加积累,学会利用形容词、动词、指示代词、等词语构造以及多方面视点来灵活翻译,结合语境,适当补充一些语言的字面义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而暗含着的寓意。
在座听众若有所思
演讲结束之后进入提问环节,全场听众踊跃提问,其中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在场师生忍俊不禁。在前面讲到翻译的实践时,徐一平曾以《雪国》(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说)为例,其中大部分补充的翻译上都有“儿”字结尾,具有十足的北方色彩,提出问题听众问道:“不知这样翻译是您的个人偏好呢,还是翻译需求呢?”徐一平则回答,只要翻译符合翻译理论标准,都是可以的。他还说明有时翻译会因为译者所受文化影响的关系主观上体现不同的风格,而这这也再次突出了语言翻译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之深,所受民族文化影响之大。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至此,徐一平教授给我们带来的“博雅大学堂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系列讲座”第一课——日汉翻译圆满结束。让我们继续共同期待接下来的精彩讲座。